《朱鹮》:舞出上海的文化追求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14-12-18
舞剧《朱鹮》剧照
本报记者 张 婷12月10日晚,上海歌舞团携原创舞剧《朱鹮》来到北京,“飞”进国家大剧院,用它那灵动的翅膀、活泼的脚掌、优雅的姿态,在京城观众的心中舞起阵阵涟漪。当最后的舞姿定格,全场观众做的头一件事不是鼓掌或起身,而是不约而同地拿出手机,争先恐后地想把“朱鹮”们拍下来。
白淑湘、肖苏华、潘志涛、左青、冯双白、罗斌、欧建平、江东等舞蹈界的大腕也在现场看剧。看完后,他们对该剧给出了极高评价。“近年来,上海歌舞团不断有精品力作,其文化追求显而易见,《朱鹮》是个好例子。”肖苏华说。潘志涛表示,该剧婉约、真诚,朴素到超越了以往对上海人的看法。
正如各位专家所言,《朱鹮》是一部纯美的舞剧,更是上海歌舞团四年磨一剑的力作。
2010年,上海世博会,日本馆内。大屏幕中,一只只美丽朱鹮引来诸多观众流连驻足,上海歌舞团团长陈飞华便是其中之一。朱鹮优雅的姿态,特别是“涉”“栖”“翔”的动作,在陈飞华的眼里变成了舞蹈演员曼妙的舞姿。由此,把朱鹮搬上舞台的想法,在陈飞华心中发了芽。
朱鹮是东亚特有的珍禽,有着鸟中“东方宝石”之称,也被日本人视作“国鸟”。上世纪80年代,由于人类社会工业化发展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朱鹮在各国濒临绝迹。一次偶然,中国科学家在陕西发现7只野生朱鹮。经过中国、俄罗斯、日本及其他几个国家多年合作,对朱鹮进行保护与研究,如今中国已拥有数千只朱鹮。
陈飞华被朱鹮种群的繁育之路深深打动,感慨人类在拯救朱鹮过程中的跨越国家、民族的携手合作。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他想通过舞蹈这种艺术手段,传播人与自然界其他生灵平等和共处的理念,引起人类对自己与自然、环境共命运的思考。舞剧《朱鹮》从此在他心中扎了根。
寓意深远的《朱鹮》吸引了文艺界诸多有志之士加盟:剧作家罗怀臻、舞蹈编导佟睿睿、作曲家郭思达、舞美设计师张继文、服装设计师钟佳妮和灯光设计师邢辛。为了《朱鹮》,他们在3年里召开了20余次创作研讨会,并赴陕西洋县和日本佐渡朱鹮自然保护区采风。被《朱鹮》吸引的,还有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上海市委宣传部等,他们都对该剧提供了各种帮助和支持。
作为一部旨在探索当代国内舞剧发展新形态的作品,《朱鹮》大胆创新传统舞剧形式,采用上下篇结构设计,以古今对比的手法讲述了朱鹮物种从远古的生机勃勃到近代几乎灭绝,再到复苏的故事,旨在通过“曾经的失去”,表达“永久的珍惜”。
12月11日,《朱鹮》创作研讨会上,众专家再次表达了对该剧的赞许。“该剧不仅走出了中国舞剧的另一条道路,并且显示出以佟睿睿为代表的青年一代舞蹈编导新的思想与审美理念,是一种进步。”罗斌表示。《舞蹈》杂志常务副主编张萍认为,该剧大破大立的结构造成了情感上的强烈冲突,令人印象深刻。
该剧清新、简约、质朴的舞美设计同样令人称道。尤其是,整场演出色彩的运用别具匠心,上篇以桃花源似的甜美粉色对比下篇地狱般的阴郁灰蓝,直白、鲜明的色调对抗极大地增强了戏剧张力。
当然,该剧的成功离不开主演朱洁静、王佳俊以及全体舞蹈演员无数次挥洒汗水、领悟冥想,是他们的肢体律动让《朱鹮》发出生命的光彩和呐喊。
源自: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