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会歌剧《赵氏孤儿》给观众带来全新感受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14-07-18   

《赵氏孤儿》剧照 房君福 摄


孙丛丛
    当轻盈的指挥棒划破寂静,一串激烈的音符引出了一段发生在2500年前的跌宕故事,也拉开了音乐会歌剧《赵氏孤儿》泉城首演的大幕。
    《赵氏孤儿》由山东歌舞剧院历时5年倾力打造。7月9日晚,该剧首次亮相山东剧院,就以整齐的演出阵容、史诗般的情节架构、震撼的视听效果给现场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音乐会版形式求新
    舞台上,既有大型乐队的现场演奏,又有正在进行的歌剧表演;观众既最大限度享受了音乐会歌剧的听觉效果,又欣赏了情节高度浓缩的精彩故事……音乐会歌剧《赵氏孤儿》以极简的原则布局舞台,把观众重新带入那段远去的历史。
    《赵氏孤儿》的故事最早见于《左传》、《史记?赵世家》等史籍,因纪君祥创作的元杂剧《冤报冤赵氏孤儿》而闻名于世。音乐会歌剧《赵氏孤儿》仍沿袭了传统的情节架构,以复仇作为转折点,分为“舍子?救孤”和“弑父?报仇”前后两幕,契合了音乐会上下半场中幕间休息的常规惯例。
    为剔除枝蔓、浓缩剧情,该剧未按线性时间线索铺设剧情,而是以时空交错、表现与再现相结合的方式结构全剧,像公主自杀、韩厥刎颈等情节皆靠程婴、公孙杵臼等主要人物的情感外化来表达,但作为已逝去的冤魂,随着情境的展开,他们也参与剧情发展,从而加强了情感的力度与剧情的起伏。
    在音乐上,作曲家深度开拓表现空间,既安排了主要人物各自的宣叙调、咏叹调,随着剧情冲突的加剧,又巧妙设置重唱等直接表达不同角色的情感冲突,使得整场演出风格饱满、浓郁,又充满了戏剧的张力。
    故事新解更具震撼
    因折射了忠信节义、因果报应,反映了对无道屠戮的痛恨、对弱小无辜的同情,历史上《赵氏孤儿》的故事几经嬗变。话剧、京剧、越剧、豫剧及电影等不同艺术形式均以各自的视角进行改编,有的侧重于流派、唱腔的魅力;有的将程婴定义为被权谋玩弄的棋子;有的让孤儿放弃复仇,干脆将复仇之剑交付给一生忍辱负重的程婴……面对舞台或影视的不同版本,音乐会歌剧《赵氏孤儿》编剧、作曲莫凡坦言,越有意义的故事越不乏解读,但与所有改编者一样,他亦面临如何超越的难题。
    舞台上,除了音乐会的全新形式外,在文本内涵上,编剧莫凡也为传统故事赋予了新意。虽然该剧的故事走向基本沿袭了元杂剧中的情节,但在全剧最关键的复仇环节,呈现了作者的崭新思考——赵氏孤儿虽举起了复仇之剑,却在复仇中生死未卜。“我也借此向观众发问:公主、韩厥、公孙杵臼等那么多人舍弃生命救下一个赵氏孤儿,到底值还是不值?最后故事采用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尾,以复仇的悲剧来拷问复仇的意义,这也许更能令观众震撼。”莫凡说。
戏里戏外精雕细琢
    作为一个关于灵魂与血肉相绞杀、忠良与奸佞做决战的东方悲剧,《赵氏孤儿》的故事所彰显的人性光辉与义士精神令创作团队经历了一次次心灵震荡。
    笔者了解到,为了更好地表现核心题旨,编剧、作曲莫凡数次修改原稿和曲谱,历时5年精心创作完成。“因为对歌剧、赵氏孤儿的故事都十分喜欢,一开始就没带任何目的,轻装上阵反而更易全情投入。”莫凡说。
    从排练到合成,莫凡还担任了整场音乐会歌剧的艺术总监一职。彩排前两周,他与演员们一起泡在排练场,大到舞台的调度,小到公主自杀的白绫如何飘落、武士的佩剑如何使用等细节,他都与演员反复推敲,如演员的走位、发声、表演、表情等他也给予了悉心指导。“通过剧目的创作与排练,调动了大家的艺术创作热情,虽然表演离完美还有差距,但借《赵氏孤儿》所蕴含的民族气节完成艺术上的展示非常有意义。”莫凡说。
    首轮演出结束后,该剧专家研讨会也在济南同步举行。山东歌舞剧院乐队演奏员、声乐演员的业务水准及音乐会歌剧版以艺术手法塑造人物、拷问人性的立足点得到了专家的赞誉,同时,专家建议,在《赵氏孤儿》的后续打造中,还需就演唱处理、情节的轻重缓急、演员情感支点的把握等环节细致打磨,精益求精。
    源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 开云手机登录入口,开云(中国)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