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瞿祥涛
楚剧《汉口茶港》 武汉楚剧院供图
作为武汉楚剧院继《三月茶香》《万里茶道》后的“茶文化三部曲”收官之作,楚剧《汉口茶港》于近日首演,通过艺术手段重现大汉口“东方茶港”的风云历史。“演员唱腔优美,表演细腻”“舞台呈现壮阔宏大,视觉冲击力强”“剧情引人入胜,家国情怀激荡人心”……观众好评如潮。
《汉口茶港》讲述在20世纪30年代,汉口茶业方兴未艾,繁荣的“东方茶港”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来自湖北深山的青年茶人江汉生满怀理想来到汉口,期待在“天下茶仓”奋斗出新天地。然而,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中华民族危机深重。面对风云变幻、茶业兴衰、爱恨情仇,以江汉生为代表的汉口茶人在忧患深重的人生之路上负重前行,最终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抗日救国的道路。
该剧总导演陈蔚说:“《汉口茶港》是一出演给当代观众看的戏曲,它满足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是一部戏曲舞台上表演难度高、‘唱念做打’并重且内心矛盾与戏剧冲突都十分强烈、具有当代戏剧特质的楚剧作品。”
《汉口茶港》由国家一级作曲汪贤林、刘凯担任作曲,他们别出心裁地将楚剧传统音乐特色、具有汉口地域风格的民间音乐元素、各种声腔和演唱手段与戏中所展现的汉口茶港风云相结合,在故事的起承转合中,一首首独唱、对唱、重唱和合唱,无论是宣叙还是咏叹都精准贴合剧情,令一个个角色生动呈现。
“江上月,流照百年时光,千帆扬,展卷繁荣沧桑……”该剧主题曲《江上月》以传统楚剧与现代戏剧相结合、戏曲声腔与歌曲相结合的演唱形式,让绵而柔韧、坚而励志的旋律贯穿了整个故事。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余维刚深情独唱,看似平铺直叙步调缓慢,实则意蕴深刻、余味无穷。
在第二幕“香茶几盏润五脏”戏份里,客人的说唱与茶女的群舞随着情绪变化而交叉流动,“毛尖、香片、红茶,杯儿、碟儿响叮当,花生、瓜子干果香,噼里啪啦桌上放”。为生动表现唱中带说、说里显唱、说唱中再糅合舞蹈的喜庆而诙谐的戏剧风格,作曲大胆采用楚剧男迓腔为基调,节奏欢快、情绪热烈、舞姿轻盈,宛如嵌入全剧的一颗明珠。
《汉口茶港》的武打和舞蹈戏剧桥段也颇为精彩。第一个桥段是假小子楚青儿在上山学武的路上偶遇江汉生,双方互不服气开始打斗,运用了翻身、大跳、扫堂、坐叠等技巧,一招一式如风又似剑。第二个桥段是楚青儿希望与江汉生一决高下,江汉生则意在陪同打闹,出拳干净利落,并融入了转身探海、躺腰、上桌等姿势,显得楚青儿飒爽英姿、妩媚动人。第三个桥段是江汉生和楚青儿情定汉江边的双人舞蹈戏,缠斗中弥漫着深情爱意,武舞互映,表现人物情感的高潮。专家认为,导演陈蔚以“挖掘戏曲传统之美,彰显楚剧当代精神”为引领,通过这三个桥段传递了楚剧神韵,散发出歌舞叙事的魅力。
此外,该剧主创团队坚持守正创新,将写实与写意、传统与当代交融,在一物一景之间传递中华文化的精髓与深厚的历史底蕴,剧中由光影制造的写意空间塑造舞台环境,凸显中国戏剧表演艺术的独特魅力。
在武汉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易栋看来,《汉口茶港》聚焦新颖题材开掘,舞台呈现大气洗练,声腔音乐既注重回归楚剧根脉又不乏新意,主角表演的精致和群戏的生动相结合,追求当代戏曲的人文内涵,流溢乡土文化的温情。
“《汉口茶港》正在进一步打磨提高,力争成为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舞台精品。”陈蔚说,希望通过角色行当的多样性、角色性格的多面性和趣味性,深入挖掘戏曲传统之美,传承楚剧的创造之美,融入现代特色,注入新的血液,让青年观众能够看懂戏、喜欢戏。”
源自: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