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史诗《胆剑千秋》:守正创新,方得尽善尽美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24-12-17   
  姚友超
  中国戏剧,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广大戏剧文艺工作者担负着新的文化使命,他们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功记录时代发展,用情塑造人物形象,用心讲述中国故事,推出了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形式精美的戏剧佳作。
  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制作、绍兴小百花越剧团出品的越剧史诗《胆剑千秋》在全国巡演,以范仲淹、徐渭、谢道韫、姚启圣、王阳明、秋瑾、鲁迅等十数位绍兴英雄人物为主角,通过他们在重大事件下的选择,展现了发轫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典故和越地沿袭千秋的“胆剑精神”。该剧不仅体现了全新的时代特征,还展现深厚、坚定的文化自信,在守正创新的基础上融合并进,力求尽善尽美。
  百年积淀遇到时代风潮,越剧如何“因时而变”
  越剧诞生于浙江绍兴嵊州,最初只是田间劳作之余的小调,后在昆曲、京剧等剧种的熏陶下,这乡间小剧逐渐走向雅化。在五四运动期间,借助运动掀起思想解放大潮,《孟丽君》《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以赞美女性、倡导男女平等的新编剧目赢得如潮好评,使得这不起眼的小剧种逐渐走向大众视野。
  五四运动时期的“新越剧”、新中国成立后的《红楼梦》《孔雀东南飞》、改革开放后新编剧目《五女拜寿》、如今的越剧史诗《胆剑千秋》……可以说,越剧素有“因时而变”的传统,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
  在新的时代风潮之下,《胆剑千秋》突破了传统越剧以才子佳人为主的题材局限,打破了传统戏剧一式一格、一戏一事的范式框架,选取了范仲淹拒贿清白井、徐渭孤艺成画圣、谢道韫抗敌保家乡、姚启圣大义收台湾、王阳明隔空话鲁迅、秋瑾无畏赴刑场等风流人物的故事,通过群像演绎的方式,展现了“胆剑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体现,使越剧能够讲述大事件、大历史,借古喻今拓宽了越剧的表现领域和思想内涵。
  因时而变、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传统戏剧结合新时代精神,获得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新时代要立足文化自信开展戏曲创作,要深入挖掘坚守文化内核
  近年来,戏剧创作成果丰硕,涌现出一批优秀文艺作品,如越剧《新龙门客栈》《一钱太守》《钱塘里》等。这些作品的类型和主题各异,有的脱胎于真实史料并加以戏剧化的处理,展现了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精神谱系;有的以近现代革命战争期间的感人故事为题材,表现了中华儿女在血雨腥风的时局下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光辉历史。
  “胆剑精神”脱胎于越王勾践的故事,这一精神是越地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缩影之一,体现了对传统文化价值观的传承与坚守。在《胆剑千秋》舞台演绎当中,谢道韫仗剑抗外敌、姚启圣执剑收台湾、鲁迅问剑披沥胆,观众在欣赏戏曲的过程中不断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和精神意象,以及坚韧不拔、奋发图强等优秀品质。
  文化自信、述史筑基、培根铸魂。广大戏剧文艺工作者自觉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各类题材的戏剧创作“质”与“量”齐升,展现了新时代的精神气象。
  结合现代手段,保留越剧韵味,精炼舞台表演创新演绎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审美的变更、技术的迭代,演员的演绎方式与舞台表现形态也在不断守正创新。
  戏剧家白先勇携手两岸文艺界人士共同创作的青春版《牡丹亭》,在保留原作艺术韵味的基础上,在舞美、音效、灯光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改造,打开了《牡丹亭》这一经典篇目在当代走向振兴的新局面,形成了一个新的文化现象。
  在角色塑造上,演员吴凤花在《胆剑千秋》中饰演范仲淹、姚启圣和鲁迅三个角色,不仅考验了演员的表演功底,也为角色塑造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使演员能够展现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同时也让观众看到了演员的多面性和创造力;在音乐方面,该剧融合了管弦乐队和现代音乐,使音乐更加丰富多样,增强了戏剧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值得一提的是,戏中用以串接的4个师爷弥补了越剧无“丑行”的缺憾,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推动越剧发展,要引领戏剧创作尽善尽美新风尚
  戏剧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一部优秀的戏剧应该有“尽善”的主题思想,也应该有“尽美”的艺术追求。
  “尽善”是强调为时代和人民放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历史长河、扎根中华文脉,让作品有内在的精神支撑。“尽美”则是聚焦于戏剧的艺术表现力,包括手法的精湛、形式的美感等。戏剧艺术的本体与旨归,究竟是审美还是教化?《胆剑千秋》先明确以“新时代胆剑篇”——越地鉴水沿袭千年的地方精神为主题(尽善),再用动人的唱腔、音乐等艺术手段(尽美)去触动观众的心灵。“以善为基,以美升华”,在思想上深刻体现家国情怀,在艺术上则兼收并蓄,展示多样态的美。
  贴近观众需求拓展市场,让年轻人与传统越剧“双向奔赴”
  新时代戏剧艺术的继承与发扬离不开戏剧从业人员,同样也离不开剧迷与票友,观众对于戏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新时代,传统戏剧要聚焦戏剧特色和优势,在戏剧内涵建设上下功夫,了解当代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喜好和需求,提升戏剧的新媒体传播效能。
  当前,助力戏剧文化发展,要在守正戏剧本体的基础上广泛融合现代元素,在传承与创新的摩擦碰撞中探索戏曲发展的创新之路。在创作题材上,要更加多元化,辩证取舍、推陈出新,除了传统的历史题材,还可涉及现代生活题材、科幻题材等,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吸引不同群体的关注。在推广传播上,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宣传推广,线上播放戏曲片段、举办直播互动活动等,拓展传播方式,扩大戏曲的影响力和受众面,并在市场拓展中让戏曲创作不断根据反馈进行调整和创新,更好地在新时代实现守正创新。
  戏剧是中华文化的鲜明旗帜,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精神谱系和文化意识。新时代的戏剧工作者更要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文化自信上实现新作为,在守正创新上展现新担当,在尽善尽美上呈现新可能,为提升戏曲艺术的当代传播力、影响力作出更多贡献。
  源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 开云手机登录入口,开云(中国)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