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戏如何呈现生活之“大”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24-12-06
本报记者 史晓多
“许多年前,有位画家叔叔把藏援,教他们画完牛羊画草原,平日里哪家牛羊丢失散,他总是想方设法找回还……”不久前,由石家庄市河北梆子剧团创排的小戏《一串念珠》亮相首届全国小戏小品展演,短短二三十分钟,将汉藏情深、民族大爱演绎得淋漓尽致,台下观众无不为这份真挚的民族大爱所感动。
文艺的百花园中,优秀的小戏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贴近生活的表现手法,如同一股旋风,掀起观众心田的涟漪。如何让更多的小戏立得住、演得好、叫得响、搞得活?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相对于那些宏大叙事的大型作品,小戏往往节奏明快、开门见山,善于捕捉生活细节,生活气息浓郁,通过小切口、小故事折射大主题和更广泛的社会意义或人生哲理。同时,小戏的表演对场地要求较为宽松,便于深入基层社区、景区开展演出,在推进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方面更有优势。
如何才能让小戏更好呈现生活之“大”并成为聚光灯下的新焦点?“内容是艺术的生命源泉,对于小戏而言,以敏锐的发现力、传神到位的表现力,捕捉时代发展中的变化,是其不断提升品质、真正走进群众心里的必要途径。”不久前,在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举办的2024年河北省小戏小品曲艺创作人才研修班上,授课教师们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打造一部好的小戏作品,让其立得住,首先需要在创作上下功夫。创作最宝贵的是寻求差异,让观众有陌生感,即在题材选择、主题情感、语言特色等方面呈现出鲜明的新意和过硬的实力。”著名编剧孙德民介绍。比如韵味独特的西河大鼓《新农人》,讲述的是新时代农民把科技引入种植当中,在汗水中收获果实与人生真谛的故事,内容新颖,深受观众喜爱。我省亮相首届全国小戏小品展演的皮影戏《为了明天》,通过精湛的操纵技巧与生动的配音,让革命先驱李大钊的英雄主义气概得到很好展示。
小戏和其他舞台艺术一样,需要尊重观众个人感受,不能强行将创作者的感受施加给观众。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主任、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副会长颜全毅在研修班上向学员们介绍,想要进一步拉近剧中人物和观众的距离,不能让观众感到自己在被教育。要放低人物的身段、寻找人物的破绽、塑造人物的性格、不断优化细节,让优秀小戏作品成为连接火热生活与观众心灵的桥梁。
小戏在提升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供给能力,促进文旅融合方面也具有独到的优势。同时,因地制宜与地方文旅融合,小戏的发展也有望拥抱更广阔的空间。今年8月上中旬,邯郸市举办第三届全国曲艺木偶皮影优秀作品展演,来自中直和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7家参演团体,通过剧目展演、惠民演出等形式,向广大人民群众展示了曲艺木偶皮影的独特魅力。展演选择在邯郸园博园举办,与当地历史文化相结合,融合文创展览、非遗市集,打造沉浸式、行进式小戏演艺新形式,用文化赋能文旅新业态,打造消费新场景,吸引更多群众参与。在展演取得丰硕成果的基础上,邯郸市研究成立了邯郸市曲艺团,今年11月挂牌,为作品创作交流、开展曲艺展演、人才培养提供坚实保障。
“让小戏更好地呈现生活之‘大’,需要广大创作者和戏剧工作者在内容汲取、作品打磨、平台搭建等诸多方面多下功夫。”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李新杰介绍,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将以小型作品创作为抓手,在举办小戏小品曲艺创作人才研修班的基础上,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机制,推出一批高质量的小型作品,并将其作为惠民演出的重要内容,带动文化体制改革走深走实,推动优秀文化资源直达基层,让文艺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让源于人民的小戏小品更好地回馈人民、惠及人民。
源自:河北日报
“许多年前,有位画家叔叔把藏援,教他们画完牛羊画草原,平日里哪家牛羊丢失散,他总是想方设法找回还……”不久前,由石家庄市河北梆子剧团创排的小戏《一串念珠》亮相首届全国小戏小品展演,短短二三十分钟,将汉藏情深、民族大爱演绎得淋漓尽致,台下观众无不为这份真挚的民族大爱所感动。
文艺的百花园中,优秀的小戏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贴近生活的表现手法,如同一股旋风,掀起观众心田的涟漪。如何让更多的小戏立得住、演得好、叫得响、搞得活?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相对于那些宏大叙事的大型作品,小戏往往节奏明快、开门见山,善于捕捉生活细节,生活气息浓郁,通过小切口、小故事折射大主题和更广泛的社会意义或人生哲理。同时,小戏的表演对场地要求较为宽松,便于深入基层社区、景区开展演出,在推进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方面更有优势。
如何才能让小戏更好呈现生活之“大”并成为聚光灯下的新焦点?“内容是艺术的生命源泉,对于小戏而言,以敏锐的发现力、传神到位的表现力,捕捉时代发展中的变化,是其不断提升品质、真正走进群众心里的必要途径。”不久前,在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举办的2024年河北省小戏小品曲艺创作人才研修班上,授课教师们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打造一部好的小戏作品,让其立得住,首先需要在创作上下功夫。创作最宝贵的是寻求差异,让观众有陌生感,即在题材选择、主题情感、语言特色等方面呈现出鲜明的新意和过硬的实力。”著名编剧孙德民介绍。比如韵味独特的西河大鼓《新农人》,讲述的是新时代农民把科技引入种植当中,在汗水中收获果实与人生真谛的故事,内容新颖,深受观众喜爱。我省亮相首届全国小戏小品展演的皮影戏《为了明天》,通过精湛的操纵技巧与生动的配音,让革命先驱李大钊的英雄主义气概得到很好展示。
小戏和其他舞台艺术一样,需要尊重观众个人感受,不能强行将创作者的感受施加给观众。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主任、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副会长颜全毅在研修班上向学员们介绍,想要进一步拉近剧中人物和观众的距离,不能让观众感到自己在被教育。要放低人物的身段、寻找人物的破绽、塑造人物的性格、不断优化细节,让优秀小戏作品成为连接火热生活与观众心灵的桥梁。
小戏在提升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供给能力,促进文旅融合方面也具有独到的优势。同时,因地制宜与地方文旅融合,小戏的发展也有望拥抱更广阔的空间。今年8月上中旬,邯郸市举办第三届全国曲艺木偶皮影优秀作品展演,来自中直和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7家参演团体,通过剧目展演、惠民演出等形式,向广大人民群众展示了曲艺木偶皮影的独特魅力。展演选择在邯郸园博园举办,与当地历史文化相结合,融合文创展览、非遗市集,打造沉浸式、行进式小戏演艺新形式,用文化赋能文旅新业态,打造消费新场景,吸引更多群众参与。在展演取得丰硕成果的基础上,邯郸市研究成立了邯郸市曲艺团,今年11月挂牌,为作品创作交流、开展曲艺展演、人才培养提供坚实保障。
“让小戏更好地呈现生活之‘大’,需要广大创作者和戏剧工作者在内容汲取、作品打磨、平台搭建等诸多方面多下功夫。”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李新杰介绍,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将以小型作品创作为抓手,在举办小戏小品曲艺创作人才研修班的基础上,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机制,推出一批高质量的小型作品,并将其作为惠民演出的重要内容,带动文化体制改革走深走实,推动优秀文化资源直达基层,让文艺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让源于人民的小戏小品更好地回馈人民、惠及人民。
源自:河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