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繁花 闪耀清华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24-12-03
本报记者 李荣坤
11月29日,由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主办的2024校园戏曲节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展演:“海上繁花耀清华——上海市金山区‘戏曲进校园’专场成果展演”,来自上海市金山区13所学校的136名学生为观众奉上一场戏曲盛宴。
此次展演以“梨园京昆”“留溪‘越’语” “‘梅’韵芳菲”“繁花似锦”4个篇章展开,京、昆、沪、越、锡、淮六大剧种的经典作品轮番上演,让人目不暇接。
金山“繁花”绽放清华园
金山世外学校九年级学生吴思航以昆曲《西游记·借扇》选段展现了昆曲刀马旦的功底,金山区第一实验小学的学生徐昕瑶带来了沪剧经典《江姐·绣红旗》选段,赢得了满堂喝彩。一位观众表示:“这些孩子表演十分专业,让人刮目相看”。
展演还特别邀请了上海京剧院、上海越剧院、上海昆剧团、上海沪剧团的5位戏曲表演艺术家与孩子们同台演出。上海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安平认为,学习戏曲要从娃娃抓起,戏曲进校园可以很好地培养戏曲接班人。
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主任赵洪说,同学们在舞台上领略戏曲艺术的魅力,这不仅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大有裨益,更激发了他们对戏曲艺术的浓厚兴趣与热爱,同时也深化了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
戏曲传承创出新风尚
上海市金山区于2017年率先在全市出台《关于金山区推进戏曲进校园工作实施意见》,在全区学校全面普及传统戏曲文化。“经过近8年的实践,金山区的戏曲进校园工作形成了有经费扶持、有制度保障、有师资支持、有活动实践的长效机制。”上海市金山区教育工作党委书记、区教育局局长郑瑛介绍。
从“进校园”到“在校园”,金山区营造了良好的戏曲教育氛围,建立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中职)”戏曲“一条龙”的人才培养体系。项目实施至今,已覆盖全区六成以上的学校,孩子们在国家级和市级戏曲赛事中屡创佳绩,共摘得24朵“小梅花”、38朵“小白玉兰”等。
朱行小学五年级的盛欣冉在沪剧《芦荡火种·智斗》选段表演中扮演阿庆嫂。她的妈妈刘小林告诉记者:“孩子刚开始时并不愿意演阿庆嫂。但在老师不断讲解该剧的背景故事后,她觉得阿庆嫂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以自己能演阿庆嫂这样的角色而感到自豪。”
谈到学习戏曲对孩子的改变,刘小林感慨:“孩子以前很腼腆,不善于表达自己,但自从学了沪剧以后,变得自信满满。和朋友一起出去玩时,如果有人提议‘你学了沪剧,给我们来一段吧……’她张口就来,毫不怯场。去参加戏曲比赛时,家长紧张得手心直冒汗,可孩子在台上却表现得沉稳自如。”
金山区朱行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金粉华说,学校每个星期开设一节课,每节课两个小时。近8年来,一共有200余名学生参与了戏曲进校园活动。“孩子们通过参加不同的活动和比赛,集体荣誉感、团结合作的意识越来越强,家校关系更加融洽。”她说。
不断搭建戏曲交流平台
在金山区,戏曲教育已经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学校结合自身特点,将戏曲元素融入日常教学和文化活动中,让戏曲之花在校园内绽放。
金山区“戏曲进校园”项目不仅局限于课程和演出,更是一场贯穿学校、家庭、社会的文化传承实践。从专业院团支持到本土师资培养,从剧种创新到课程拓展,金山区探索出符合不同年龄层次学生特点的戏曲教育模式。
吴思航已是金山区各大校园里的戏曲“小明星”,多剧种一起学习。“我越剧唱小生,昆曲唱的是旦角,京剧唱老生,目前正在学习沪剧……”她说,学习戏曲加深了她对历史、语文学习的理解,也让她更加自信、勇敢,有助于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此外,金山区还通过研学活动、戏曲展演、赛事推动等形式,让戏曲教育在校园和社会间形成良性循环。孩子们在欣赏中“入耳”、在体验中“入脑”、在参与中“入心”,从“知戏”“懂戏”到“爱戏”,甚至登台“唱戏”,戏曲文化的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未来,金山区将继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深化戏曲艺术教育,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加强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搭建戏曲教育交流展示平台,推进高质量的戏曲教育,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源自:中国文化报
11月29日,由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主办的2024校园戏曲节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展演:“海上繁花耀清华——上海市金山区‘戏曲进校园’专场成果展演”,来自上海市金山区13所学校的136名学生为观众奉上一场戏曲盛宴。
此次展演以“梨园京昆”“留溪‘越’语” “‘梅’韵芳菲”“繁花似锦”4个篇章展开,京、昆、沪、越、锡、淮六大剧种的经典作品轮番上演,让人目不暇接。
金山“繁花”绽放清华园
金山世外学校九年级学生吴思航以昆曲《西游记·借扇》选段展现了昆曲刀马旦的功底,金山区第一实验小学的学生徐昕瑶带来了沪剧经典《江姐·绣红旗》选段,赢得了满堂喝彩。一位观众表示:“这些孩子表演十分专业,让人刮目相看”。
展演还特别邀请了上海京剧院、上海越剧院、上海昆剧团、上海沪剧团的5位戏曲表演艺术家与孩子们同台演出。上海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安平认为,学习戏曲要从娃娃抓起,戏曲进校园可以很好地培养戏曲接班人。
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主任赵洪说,同学们在舞台上领略戏曲艺术的魅力,这不仅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大有裨益,更激发了他们对戏曲艺术的浓厚兴趣与热爱,同时也深化了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
戏曲传承创出新风尚
上海市金山区于2017年率先在全市出台《关于金山区推进戏曲进校园工作实施意见》,在全区学校全面普及传统戏曲文化。“经过近8年的实践,金山区的戏曲进校园工作形成了有经费扶持、有制度保障、有师资支持、有活动实践的长效机制。”上海市金山区教育工作党委书记、区教育局局长郑瑛介绍。
从“进校园”到“在校园”,金山区营造了良好的戏曲教育氛围,建立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中职)”戏曲“一条龙”的人才培养体系。项目实施至今,已覆盖全区六成以上的学校,孩子们在国家级和市级戏曲赛事中屡创佳绩,共摘得24朵“小梅花”、38朵“小白玉兰”等。
朱行小学五年级的盛欣冉在沪剧《芦荡火种·智斗》选段表演中扮演阿庆嫂。她的妈妈刘小林告诉记者:“孩子刚开始时并不愿意演阿庆嫂。但在老师不断讲解该剧的背景故事后,她觉得阿庆嫂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以自己能演阿庆嫂这样的角色而感到自豪。”
谈到学习戏曲对孩子的改变,刘小林感慨:“孩子以前很腼腆,不善于表达自己,但自从学了沪剧以后,变得自信满满。和朋友一起出去玩时,如果有人提议‘你学了沪剧,给我们来一段吧……’她张口就来,毫不怯场。去参加戏曲比赛时,家长紧张得手心直冒汗,可孩子在台上却表现得沉稳自如。”
金山区朱行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金粉华说,学校每个星期开设一节课,每节课两个小时。近8年来,一共有200余名学生参与了戏曲进校园活动。“孩子们通过参加不同的活动和比赛,集体荣誉感、团结合作的意识越来越强,家校关系更加融洽。”她说。
不断搭建戏曲交流平台
在金山区,戏曲教育已经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学校结合自身特点,将戏曲元素融入日常教学和文化活动中,让戏曲之花在校园内绽放。
金山区“戏曲进校园”项目不仅局限于课程和演出,更是一场贯穿学校、家庭、社会的文化传承实践。从专业院团支持到本土师资培养,从剧种创新到课程拓展,金山区探索出符合不同年龄层次学生特点的戏曲教育模式。
吴思航已是金山区各大校园里的戏曲“小明星”,多剧种一起学习。“我越剧唱小生,昆曲唱的是旦角,京剧唱老生,目前正在学习沪剧……”她说,学习戏曲加深了她对历史、语文学习的理解,也让她更加自信、勇敢,有助于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此外,金山区还通过研学活动、戏曲展演、赛事推动等形式,让戏曲教育在校园和社会间形成良性循环。孩子们在欣赏中“入耳”、在体验中“入脑”、在参与中“入心”,从“知戏”“懂戏”到“爱戏”,甚至登台“唱戏”,戏曲文化的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未来,金山区将继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深化戏曲艺术教育,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加强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搭建戏曲教育交流展示平台,推进高质量的戏曲教育,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源自: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