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 淼
当地时间11月23日,由萨摩亚艺术家、国际戏剧协会世界戏剧大使雷米·波尼法索创作的MAU戏剧《星回》,作为2024迦太基国际戏剧节开幕大戏在突尼斯上演。这部以中国彝族文化为本体、以先锋的戏剧语言完成跨文化对话的作品,感染了突尼斯的观众。
2023年第五届大凉山戏剧节上,国际戏剧协会总干事托比亚斯·比昂科尼曾透露,第六届大凉山戏剧节的开幕演出将由一位国际艺术家完成“一个根植中国民族文化、以现代视角来创作的艺术作品”,这便是由国际戏剧协会、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戏剧学院、凉山文旅集团联合出品的MAU戏剧《星回》,这位艺术家就是雷米·波尼法索。
雷米·波尼法索生于太平洋岛国萨摩亚,是一位作品众多的国际戏剧导演、编舞家,“天才”“力量”“美妙”“启迪”这些词语常被用来形容他的作品。
雷米并非科班出身的导演,他认为,艺术是自然生长而成的,创作者要勇于向自我发问,向世界发问,抗拒置身于别人规定好的世界当中。1995年,雷米在新西兰创建MAU戏剧,MAU是萨摩亚语,意思是追求生命和体验的探索。MAU戏剧专注于艺术和文化,旨在推动改变剧院传统。他的作品中仪式、舞蹈、当代戏剧等多种元素相互融合,展示出强烈的创新意识。
《星回》便是这样自然生长而成。来到大凉山后,这位既不懂中文也不懂彝族语言的萨摩亚导演做的第一件事是“等待”,等待彝族演员向他敞开心扉,等待从那些流传千年的歌舞中找到创作的方向。
他请彝族歌唱演员、阿都歌谣传承人吉力么子扎唱歌给他听。吉力么子扎从小爱唱歌,拥有高亢而清澈的歌声,会100多首彝族传统民谣,这些古老的歌谣关于爱和团结,关于对父母的思念、对故乡的深情。从外婆到母亲,再到吉力么子扎,这些歌祖祖辈辈口口相传。
听完彝族演员的歌,雷米请他们重新回到自己的村寨,去挖掘自己的文化,学习新的歌谣,再回到排练厅来。如此反复,渐渐从众多彝族歌曲中挑选出十几首,其中包含很少在舞台上演唱的古歌。
雷米还给这些歌编了舞。毕摩是彝族社会中的智者,传承着彝族的文化、语言和文字,他问毕摩音乐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曲比拉火,毕摩在祈福时有哪些动作?曲比拉火来自毕摩世家,他将祭祀祈福中的动作教给舞者,舞者学会之后加以创作,就有了《星回》中的舞蹈。
“我没有教他们任何东西,就是让他们慢下来,让戏剧自己生长。”雷米说。大凉山的土地滋养了雷米,雷米也激发了彝族演员的创作热情。最终呈现在舞台上的《星回》,融入了彝族传统吟唱、农耕舞蹈、毕摩文字等元素,就像一首对生命的赞美诗、一次面向未来的文化寻根之旅。
11月8日,作为2024第六届大凉山戏剧节的开幕大戏,《星回》惊艳了世界各地的观众。
在“演后谈”环节,一位彝族姑娘说,她想冲上台给导演一个拥抱。“我看戏从来不哭,但是今天看哭了两次。”她感慨雷米这位外国友人,能将彝族文化如此精妙地展现出来。
诗人、文化学者吉狄马加认为,《星回》是一部别开生面的作品。“从一开始,雷米就试图避开他者的角度,进入彝族古老文化的内部,并力求将生和死、存在与虚无、历史和现实进行一次整体呈现。这部作品蕴含着丰盈的哲思,贯穿整部作品的诗性表达也给观众提供了不同的想象空间。彝族文化元素,特别是民歌代入感很强,引领听者在短时间里成为这个作品的一部分。”吉狄马加评价。
“树根滋养树木,赋予其稳固与生命力,枝叶则向天空延展,向未来汲取养分和希望。彝族文化的未来深植于它辉煌的过去之中。”雷米认为,人活着需要指南针,而文化正是这样的指南针,让人找到定位和归属,“如果把自己的文化抛在身后,就丢掉了指南针,终会迷失方向。”
《星回》剧照 大凉山戏剧节组委会供图
源自: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