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多瑙河之波》谱写多瑙河畔钢铁篇章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23-04-28   

  胡  芳

  4月16日、17日,由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出品,河北省话剧院创排的国际工业题材话剧《多瑙河之波》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亮相,参加由文化和旅游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新时代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多瑙河之波》以河北钢铁集团成功收购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钢厂为故事背景,展示“一带一路”建设成果。全剧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立意出发,以诗化的语言,以小见大、以情动人,讲述了中塞双方在“家国情怀”的相通相融中,从不理解到成为朋友,在多瑙河畔书写下“中塞一家亲”的动人故事。
  话剧《多瑙河之波》入选文化和旅游部新时代现实题材创作工程,是国家艺术基金2022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自启动创作以来,剧本六易其稿,舞美、音乐、造型持续打磨,多次召开专家论证会,全剧日臻成熟。
  在多轮专家论证会上,业内专家一致认为:这部作品一是在选题上视野开阔、格局宏大,锐意挑战国际题材话剧创作,以世界为舞台展现新时代中国人的天下胸怀,探索用话剧形式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二是在话题处理上植根现实、大胆开掘,借助精心设计的情节转合、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提炼,巧妙熨帖地处理了环保、工会等话题,鲜活生动地反映了国企在海外发展中面对的陌生文化语境。三是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如唐栋、瓦拉达、乔利奇、秦岭、米莉察等,特别是唐栋所传递的“仁义礼智信”的中国价值观,闪烁着中国人“温良恭俭让”的人性光辉和君子之风,彰显了可信可敬可爱的中国形象。四是风格化地实现了屏幕、影像与装置的有机统一。该剧舞美以三块大型屏幕与活动组合的楼梯装置为基础结构,将创造性的影像表意作为重中之重,极具“铁锈”质感的影像以象征性手法、风格化色调、陌生化效果流动于屏幕之上,搭配塞尔维亚风格的主旋律与和弦,完成了富于工业美感的舞台表达。
  展现新时代中国人的天下胸怀
  《多瑙河之波》在选题、编剧、舞美等方面进行了诸多新鲜尝试。在选题方面,紧扣时代主题,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建“一带一路”的系列重要论述精神,锐意挑战国际工业合作题材,探索用艺术形式推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合作共赢、民心相通,反映了国企在海外发展中面对的陌生文化语境做出的努力。
  斯梅代雷沃钢厂成立于1913年,是塞尔维亚规模最大的国有钢铁企业,不仅创造了整个斯梅代雷沃市40%的财政收入,还间接提供了1.6万个工作岗位,是这座城市的经济命脉,曾一度是“塞尔维亚的骄傲”,被几代斯梅代雷沃市居民称为“梦工厂”。
  然而进入新世纪以后,生产技术的落后以及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这座百年钢厂辉煌不再。2002年,斯梅代雷沃钢厂被美国一家钢铁企业收购。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钢厂很快走向下坡路,订单不断减少,开始连年亏损,日子越来越难过,甚至到了只有一个高炉运行、勉强维持生产的地步。钢厂状况最差的时候,每天都会遇到各种问题,工人对未来看不到希望。美国企业在2012年宣布撤资,塞尔维亚政府以1美元重新收回钢厂所有权,一边维持钢厂运营,一边寻找新的投资者。
2016年4月,中国河钢集团与塞尔维亚政府签约,以4600万欧元的价格收购了斯梅代雷沃钢厂,河钢塞尔维亚公司中方派驻人员只有9人,其余5000多名员工几乎都是本地人,这让当地5000多名面临失业的员工看到了发展的曙光。
  中国河钢集团承诺:“一定要将斯梅代雷沃钢厂建设成美丽多瑙河畔一颗令世人瞩目的璀璨明珠。”中国河钢集团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使斯梅代雷沃钢厂扭亏为盈,重获新生。从2018年到2021年,斯梅代雷沃钢厂的销售市场完全打开,一跃成为塞尔维亚出口贸易的龙头企业。斯梅代雷沃钢厂的员工有了稳定的收入,住上了新房子。每月的1日和15日,是发工资的日子,只要“希望之烟”不灭,生活就有希望。
  《多瑙河之波》的编剧、导演——开云手机登录入口,开云(中国)党委副书记、艺术委员会主任、河北省话剧院院长黄平安在一次会议上听到了这个素材,他敏锐地捕捉到,这是非常好的题材。黄平安于2019年赴塞尔维亚进行了深入采风,切身感受了当地的风土人情,深刻体察了河钢塞钢管理团队在当地的工作、生活状况,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
  谈及这部工业题材的作品为何命名为《多瑙河之波》,黄平安表示,除了故事的发生地以及有些怀旧情结之外,这个“波”有着水波之波、情感之波和风波之波等多重含义,它体现着中塞文化的沟通交融。
  紧扣时代主题,锐意挑战国际工业题材
  《多瑙河之波》以河钢人在塞尔维亚多年奋斗、拼搏为题材,塑造了河钢人不畏艰难、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甘于奉献的人物群像,同时通过河钢人立足现实、放眼世界的超前思维和关注自身、兼济天下的人文情怀,展示了中国企业摒弃分歧、谋求共赢的大局意识,进而彰显了中国的大国形象。
  对于这部国际工业题材的作品,中国国家话剧院原院长周予援评价:“原创难,现实题材就更难,而且这部剧写了两个国家的企业合作与人民生活,我觉得难上加难。
  “这部剧整体来看,我认为是很有特色的一出好戏。艺术的生命就在个性,没有个性是不可能有艺术生命的。《多瑙河之波》无论在内容上、立意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在寻找自己的特色。这样的寻找就是努力把我们自己的作品,变成一个大家都喜欢的作品。”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原院长、著名编剧欧阳逸冰表示这出戏是与我们这个时代同步的,跟生活是平行的。《多瑙河之波》的主要事件就是把斯梅代雷沃钢厂从倒闭或者是濒临倒闭、奄奄一息的状态中挽救出来,给它新的生命,这和我们当今的时代、和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密切相关的。这个现实题材不同于一般的现实题材,它与时代紧密相连,这也表现了河北省话剧院的主创、艺术家对生活认识的敏感,体现他们继承了中国话剧的一个优良传统,那就是拥抱生活。
  《中国戏剧年鉴》主编、编审李小青说:“其实看到这部剧的题目,以为是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但是看到剧本,觉得不仅不是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而且实在是很‘刚硬’,钢铁题材是很独特的题材。当然这个戏当中也不乏温暖和温柔的东西。有兄弟情,有母亲对儿子的嘱咐、牵挂,孩子对父母的惦记,有一些很柔软的东西在里面,这个戏的情节实际上是在不动声色当中把故事展开了。”
  文艺评论家、原总政宣传部艺术局局长汪守德认为,这部剧题材的独特性和它的国际视野让人耳目一新,对于双方之间的交流、对话、理解、沟通,这部作品在这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剧本在这方面非常用心,在风格上也是独树一帜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平表示,这部作品通过河钢收购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钢厂的过程,表现了我们中国钢铁人那种真诚的友谊和实干的精神,反映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对友好国家的帮助、支援,显示了我们的大国风范。
  人物性格鲜明,“90后”青年担纲主演
  《多瑙河之波》的编、导、演主创团队均来自河北省话剧院。角色全部由“90后”青年演员担纲,他们大都毕业于全国各大优秀艺术类高校。角色的年龄感和身份感、陌生的行业、跨文化的语境等,对于这些青年演员既是极大的挑战,也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成长机遇。话剧《多瑙河之波》的建组创排,使青年话剧演员得到极大锻炼。
  “这一批年轻的演员,在舞台上塑造人物的那种激情,把人物演活了。”刘平对河北省话剧院的青年演员给予了高度评价,“戏多的,比如说像唐栋、瓦拉达、乔利奇,这些人物都是非常鲜明,戏少的,也个性突出,一两句话也能把这个人物表现出来。”
  李小青也认为,剧中人物个性鲜明,他们的原则性、灵活性、开放性,包括女性角色的温婉坚韧,都给人深刻印象。“戏当中母亲和父亲的形象都很鲜明。唐栋对母亲的怀念和母亲对他的叮嘱,实际上让我们想到了他背后站着的不仅是他父母,还有我们的祖国,还有秦岭对父亲的牵挂,都非常感人。”李小青说。
  “这个戏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就是编剧、导演给演员提供了一个无支点、无依靠的表演方式,基本90%以上都是在说,动作很少,对演员的形体、演员的表达都很有挑战性。”汪守德指出,剧中人物的性格是有层次的、是丰富的,特别是唐栋和瓦拉达,唐栋的宽容和严厉,瓦拉达的自尊与骄傲,乔利奇的执拗与忠于职守,都鲜活地表现出来。
  欧阳逸冰也认为,几个主要人物唐栋、瓦拉达、秦岭,还有工会主席乔利奇都很突出,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地位和独特的观念,两位主角唐栋和瓦拉达都有自己坚定的信念,他们有完全不一样的性格。“一个认为斯梅代雷沃钢厂是有希望的,始终认为它有希望,要不然买这个钢厂干什么?就是要千方百计地让它复苏,像春天来了一样,让它复活,给它注入新的生命活力。而瓦拉达就认为它一点儿希望都没有,这么多现实问题在这儿摆着,你解决不了,别跟我喊口号,他明明白白地告诉唐栋,你的语言非常漂亮,但是没用,不是现实。所以这两个人物是对立的,两个人物的信念不同。但是在这背后,我们又看了这两个人物的相同,这两个人物最大的相同就是都爱自己的国家,都爱自己的钢铁事业。在斯梅代雷沃钢铁公司的命运面前,他们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这就是两个人最后能够和好,能够团结一致地去完成斯梅代雷沃改造的前提,所以这个写得非常好。”
  舞美恢宏写意,语言诗意浪漫
  话剧《多瑙河之波》的舞台呈现让人身临其境,三块大型屏幕与活动组合的楼梯装置以色彩明暗的变化折射出收购前后斯梅代雷沃钢厂的巨大反差。从一开始火花四射的生产环境、冒着黑烟的厂房、遍布铁锈的落后设备,到后来的蔚蓝天空、现代化设备、电子化生产,都在讲述收购后钢厂在技术升级、环境治理方面的卓有成效。
  《多瑙河之波》的舞美设计黄楷夫特别提到了“现代感”,他认为这部剧传达出来的已不是人们传统印象中工业题材实景呈现的钢花飞溅的钢铁厂,而是一种融合、先进、有着深厚情怀和感情交流的现代化工厂样貌。
  前几年,河北省话剧院出品的话剧《詹天佑》,也是由黄楷夫担任舞美设计。他感慨:“《多瑙河之波》可谓是《詹天佑》的姊妹篇,很好地呼应了那部作品。在话剧《詹天佑》里,詹天佑提出来,以前的规矩是洋人定的,以后要我们来定规矩。詹天佑生活的那个年代,造铁路的钢材、轨道、机车全部都依靠进口,而现在,中国的钢材质量、技术水平已经是世界领先,出口给其他国家。两部剧两相对照,更反映出我们国家这些年的沧桑巨变。”
  专家们指出,这三块大屏特别能体现河钢工人在唐栋带领下和瓦拉达等人之间交流的场景,包括多瑙河的干旱和封冻,给人非常强的感受。多媒体的运用,有铁血的一面,有恢宏的一面,也有诗意浪漫的一面,橡树那一场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包括它的音乐既有异国情调,又有人物深深的情感和情绪在里面。
  专家们认为,这部作品的思想性和文学性体现在不同文化、不同国情、不同人生经历造成的对同一件事物的看法不同,从而导致的碰撞交流。剧中两个国家的文化,有碰撞也有相通的地方,虽然饮食习惯不同,却有相同的植物、酒文化、酒吧文化,包括微信和直播的互相交融……有不同、有相通、有交流、有相互影响,编剧在戏剧性表达上分寸拿捏到位,描写充分而清晰。
  “本剧大量使用了专业术语台词,但是作者在努力寻找属于个性化的台词。”欧阳逸冰说,“比如瓦拉达的台词:一个想安乐死的人,你让他活着,他很痛苦,甚至比死还痛苦。这就是他此时此刻从美国回来,从底特律回来,回到自己的家乡,到斯梅代雷沃这个厂子以后复杂的、痛苦的心情,为自己厂子即将死亡痛苦。他这样的语言非常生动。唐栋的语言用了英国诗人的语言,也用了自己像诗一样的语言,始终在鼓励塞尔维亚的同事们要有希望。他很多台词说得非常好,比如爱心就是耐心,你爱这个厂子吗?你爱塞尔维亚人吗?那你就得有耐心啊,你没有耐心就是没有爱心。爱心就是耐心,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彩推动另一朵云彩。这样的语言形象并富有画面感、动作感,这样形象的语言生动地表现了主角唐栋的爱心和宽广的胸怀,也体现了中国人在外交场上所表现出来的仁者爱人的一片善意。在主人公唐栋身上,他独特的语言表现了他的个性,适当地使用了英国诗人的诗,比如:‘每个人都不是孤岛,其实你们都是一片大陆,是大陆的一部分。’最后用塞尔维亚诗人的诗来结束,就是对美好春天景色的描绘,表达充满了希望。”
  “台词当中有很多特别精彩闪光的一面,包括塞尔维亚国家的谚语‘朋友是时间的果实’之类的话语,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汪守德说,“这部剧写得有品位、有诗意、有情感,细节运用非常好。比如母亲寄来菜籽,在多瑙河畔种一片菜地,说到多瑙河畔的那些植物,这些野草也在,与中国的草没什么不同。这些表达都是编剧经过仔细的观察和思考得出的。”
  (本版图片均为《多瑙河之波》剧照,由张学军摄。)
  源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 开云手机登录入口,开云(中国)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