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促进重庆文化发展繁荣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14-02-19   

    重庆市委副书记、市长 黄奇帆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文化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其中的重要板块。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体部署,文化体制改革也是其重要内容。这为新时期的文化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紧密结合重庆市文化建设实际,坚定不移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努力推动重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文化,有狭义的文化产品,也有广义的社会文化。广义上的社会文化,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我们常常从经济角度讲,企业之间的竞争、区域之间的竞争、国家之间的竞争,靠的是产品、技术、资本、市场等。但制胜的核心因素,最终靠的并不是这些硬件,而是由一系列制度形成的文化。制度本身是一种文化,改革也是一种文化习俗的变革。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不仅深刻影响了我们国家的经济体制、社会体制机制,也使得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就是制度文明的巨大影响力,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软实力主要体现在这里。

    文化本身是一种慢变量,但变化慢的往往最终决定变化快的。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形成了一种价值观,优秀的东西保留了下来,糟粕的东西被不断淘汰。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世界上产生了影响深远的五种哲学文化,分别是中国以孔子为代表的儒教、以老子为代表的道教、印度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欧洲耶稣为代表的基督教、阿拉伯地区穆罕默德创立的伊斯兰教。它们有的讲天上,有的重人间。但无论讲什么,都是用简洁易懂的方式传播其教旨教义。比如,《圣经》通过讲一些通俗的小故事,世代流传,教义也随之广布四海。中国的儒教也是如此,“仁义礼智信”就是其思想精髓,流传到近代后,孙中山先生用中山装的形式对其进行传承,看似简单,但寓意深刻,易于流传。总之,一个社会的文化传承,历经千年洗礼而留存下来,一定有它内在的精华,我们要注意借鉴、吸收和优选。

    进入当代,我们坚持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经过近百年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总结和检验的。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国家、社会、个人的层面,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二十四字方针,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我们要认真践行好,并把它与中国优秀历史文化结合起来,与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结合起来,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与科技创新结合起来,让人民群众在耳濡目染中接受和认同。这是文化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文化自信决定国家未来。如果说,对于一个企业、地区甚至国家,技术、市场、产品、信用、资本、企业家、发展战略等是当下的核心竞争力,教育、科技决定着明天的核心竞争力。后天的核心竞争力靠什么?靠制度,靠文化。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本身是一种生产力,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因为它代表了一种比较稳定的制度构架,决定着科技、教育的发展状态,也决定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状态。优秀文化形成的体制机制,对整个社会发展是一个无限强大的精神推动力。党的十八大鲜明提出,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种自信就是一种文化积淀使然,是一种特有的价值观。我们搞文化事业的人,必须具备这种自信。否则,怎么去影响和带动社会成员呢?因此,广大文化工作者重任在身,务必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兢兢业业地推动文化改革发展,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二、把握好地区文化发展的衡量指标

    一个地区的文化发展得好不好,我认为,有三个标志性的衡量指标:

    第一,有没有覆盖城乡的文化基础设施和一批标志性重大文化设施。文化发展,不只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思想传递,还需要实实在在的物理表现。一个地区如果只有大量的高楼大厦、工厂、开发区,没有一丁点标志性的文化设施,就会形成文化沙漠。因此,必须努力建设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匹配的文化硬件设施。重庆作为国家五大中心城市之一,这些年建成了重庆大剧院、国泰大戏院、重庆美术馆、自然博物馆、重庆图书馆、历史博物馆、三峡博物馆等市级场馆,建设了一批区县、乡镇、街道、社区文化设施。这些必要的文化设施,是历届党委、政府接续推进的结果,是科学论证的产物。这种投入是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的。如果不同步,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文化方面一点也不投入,那是短视。当然,我们不能搞形象工程,如果搞出许多大而不当的文化设施,文艺院团、队伍建设等方面却跟不上,硬件再好也不能发挥作用。因此,文化设施要合理布局、科学发展,现在关键是管好用好,使之充分造福人民群众。

    第二,对当地历史文脉的保护和传承做得好不好。我们不仅要建设良好的文化基础设施,还要重视历史文脉的保护和传承。凡有历史价值的都值得保留,包括千年寺庙、百年教堂和名人故居等各类文化遗产。一个地方能够留下百年建筑,一定有它的历史渊源。比如,百年教堂都有一段历史的记忆,西洋传教士进入中国距今100多年时间,凡有百年以上教堂的地方,当年一定是开埠之处。重庆目前留存几座百年以上的教堂,就不应随意动迁,要重视对它们的保护。千年寺庙能保留下来也不容易,不仅要保护好寺庙本身,还要注意不能在周边扩建太多的建筑物,以免破坏原有的幽静。重庆是抗战陪都,抗战文物应该大力保护。早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的时候,我们就实施了抗战遗址保护利用规划,对一批抗战历史建筑、重要抗战遗址、抗战历史风貌片区进行修缮和保护,现在关键要加强研究,把抗战文化的底蕴挖掘出来。尊重历史才会有生命力,一定要用历史的眼光,增强文化意识,重视对历史文脉的保护和传承,这样才能生生不息。

    第三,是否有一批优秀的文化人才和文艺作品。如果只重视硬件,没有优秀的人才,出不了好作品,也搞不好文化事业。文艺作品很多,包括广播、影视、戏剧、音乐、美术、出版物等,都必须是百姓喜闻乐见的,才能吸引人,才能为社会服务。一般来说,能够传世的好作品有五个特征。一是情节简单。比如,我们推出的川剧《金子》、杂技剧《花木兰》、歌剧《钓鱼城》,3分钟就能把两小时演出的剧情讲清。二是时间的穿透性。好的作品是可以穿越时间的。一个作品如果只有当下的人能看懂,说明它所反映的情节是浮浅的,缺少对人性的深刻描述。三是空间的独特性。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要把中国的、民族的演活了,别的地方就会感到新鲜,就有观众,就会流行起来。四是表达方式简明。剧目并不需要用太多的语言来传递思想,否则就有说教的嫌疑。如果全靠翻译才看得懂,这个戏就不可能传播到世界去。五是成本控制得好,布景、道具要简单。比如,《金子》就是几个柜子作道具,并不需要花几百万元、几千万元。总之,符合这五点的剧目,既能赚钱,又能持续发展。这需要有精心构思,有炉火纯青的表演,有优秀的艺术人才,包括剧作家、导演、演员等。所以,必须抓好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培养、引进和使用好优秀作家和演艺人才。

    标志性文化设施、历史文脉传承、优秀人才和作品,是承载一个地区文化发展的基础。对照这三个维度,重庆直辖以来的文化建设的确有了很大发展。在文化设施建设方面,形成了一批市级重大标志性文化设施和基层基础文化设施。历史文化传承方面,我们对各种文化遗产进行了有效保护,国家文物局评估重庆文化遗产数量在各省区市中是靠前的,今后要发掘好、保护好,提升其价值。近年来也涌现出不少知名文化人才,创作出一大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这些都表明,重庆正在向文化强市的目标挺进。

    三、高度重视社会层面的文化发展

    一个地区的文化建设,除了抓文化基础设施、历史文脉传承和专业文化人才文艺作品,抓文化部门直属的文艺院团、传媒单位外,还应关注、引导好社会性的文化建设,重点有三个方面:

    第一,大力推进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和社区文化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的细胞是企业、校园和社区。企业的竞争力与企业制度、企业文化息息相关。真正优秀的企业都拥有内涵丰富的企业文化,而且这种文化具有延续性,不会因为管理者更迭而轻易改变。优秀企业文化可以塑造出城市文化的风景线。比如,上海一家咖啡连锁企业搞了一个“老人角”,让7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喝咖啡,每天有近千位老人在那里喝咖啡、晒太阳、聊天,形成了一种银发黄昏的美好景象,这就是企业文化的力量。校园文化不仅从属于教育系统,也是构成社会文化的重要方面。一所优秀的大学,不仅有优秀的教师、优秀的学科、优秀的学生,有充足的经费和设施条件,往往也有独具一格的优秀的校园文化。要探索建立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资源库,选择一批符合重庆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加以重点培植、重点推广,以点带面,积累和展示这种文化现象。城市文化的再一个方面就是社区文化。现代人比较注重个人隐私,但有困难的时候也需要帮助。社区一方面可以为现代人提供平安、宁静的居住环境,另一方面也可以支持居民互助互动。城市社区不像农村邻里之间那样熟络,更强调空间的私密性,但人总是需要沟通交流的。要因地制宜,而不是行政命令式地推动。这是社区文化的一种特质,应当引起重视。

    第二,促进科技与文化有机融合。科技和文化就像鸟之双翼、车之双轮,相辅相成。文化是灵魂,科技是手段,互相推动促进。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如今的电影表现形式已经与50年前、100年前有了很大变化,这就是科技进步推动文化发展的典型案例。现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云计算时代的到来,文化制作和传播方式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苹果、雅虎、谷歌等世界级公司和中国腾讯、阿里巴巴等互联网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正在颠覆传统的影视业、出版业、印刷业和平面媒体,甚至改变人们的阅读和思维习惯。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实现文化产业与现代科技的有机结合,就会被时代所抛弃、所淘汰。在促进文化与科技相结合的过程中,要推动文化从业者加强现代科技的学习,同时要引入科技工作者参与到文化产业中来。无论是广电、报业等大集团,还是最近几年崛起的新媒体,都面临如何把科技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的新课题。翻过了这个坎,就会前途无限。

    第三,切实做好历史文脉的传承和挖掘利用。既要保护、修复、展示好数百年、上千年的历史遗迹,更要挖掘、利用好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这不仅仅是古遗址、古建筑、文物、古街、古村落本身的事情,我们所有文艺院团、传媒企业、研究机构、作家、演员,都有这个责任。要树立科学的历史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准确客观地传播历史文化知识,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歌剧《钓鱼城》就是这方面的范例,它站在战争与和平的角度,述说了一位将军用一人的屈辱投降换来30万百姓的平安,确保了国家统一和天下太平。这种有历史意义的文化观,能够赢得各国人民的接受,完全可以走出国门。重庆是一座“文化富矿”,还有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址和文化故事可供挖掘和利用。比如,重庆的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国有和民营企业发展、金融市场建设、城市特殊景观、三峡库区移民等,都有大量值得颂扬的现实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可以写成小说,也可编剧本,拍电影、电视剧,让国内外充分认识重庆的人文历史和传统,认识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和力量。这方面需要大家广聚智慧,积极探索,善加利用。

    四、深化文化领域各项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全市文化战线要抓住这一重大改革机遇,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创造活力。

    改革的要义,最重要的就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不仅对经济类资源,也对文化类资源起着决定性配置作用。这种决定性作用包含五个方面。一、市场讲究竞争,竞争产生优胜劣汰,这就形成了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二、市场经济注重价值规律,价格机制对资源配置有重要影响。计划经济时代,一切商品价格都由政府定,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现在,除战略性资源产品如成品油和天然气、涉及国计民生核心环节的金融产品、公共服务产品如地铁和轨道交通之外,其余都由市场定价,价值规律就产生资源配置的作用。三、市场经济是法人主体之间的平等竞争。国企和民企,大企业和小企业,内资和外资,一切市场主体拥有同等国民待遇,不能保护谁、歧视谁,这就保证了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四、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如果有人欺诈,有人做坏事,就由法律来裁决。五、市场经济一次分配讲效率,二次分配讲公平。劳动力、资金、技术等都作为要素参与分配,效益高者多得。从这五个角度审视,以前可能每个层面都有政府过度作为的地方,改革的方向就在这里。当前重庆的文化体制改革,要抓好以下几件事:

    第一,推动文资公司从管资产向管资本转变。市级全部国有文化资本都可以归其管理,它本身用不着负债发展,而是一个纯粹的国有投资公司,一部分资本投报业,一部分资本投广电,一部分资本投影视集团或者出版集团。这符合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

    第二,推动市属各文化集团向混合所有制发展。各文化集团,都有二级企业、三级企业,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展混合所有制的精神,这些子公司可以混合投资,可以占大股,也可以占小股;可以引入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入股,也可以吸引基金投入。集团层面,也可以考虑合资,发展混合所有制。上市公司是混合所有制经济最规范、最经典的标志,要积极推动报业集团等企业上市。

    第三,推动建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过去行政补贴滋生了大量没有市场的垃圾文化,还导致了灰色交易。今后,应该以市场为导向,政府对文化产业的补贴要改为设立文化产业引导基金。比如,财政一年投入2亿元,就可引导8亿元的私募基金投资。5年有10亿元引导基金,就能撬动40亿元私募基金投入。这个引导基金可以交由专业的基金团队来管理,按照市场机制对有前景的文化产业和项目进行投资。一旦被投资,企业就会迅速壮大甚至上市,不仅对重庆文化产业很有助益,还可确保国有资产和投资者得到丰厚回报,符合混合所有制的发展方向。

    第四,推动广电集团探索成立市场化的影视公司。这个公司的理念和好莱坞市场化方式基本相似。影视公司可以经营多个影视制作室,一个制作室一栋楼,10个到20个制作室就形成了影视拍摄基地,可吸引多个摄制组同时拍摄作品。在这个基地拍出一批好作品,可吸引中国电影电视人到重庆举办类似戛纳国际电影节的活动;可以在影视基地开设电影院,收集播放过去的优秀老影片,供群众欣赏;可以成立企业,收购投资重庆的影院线,举办影视拍卖会,拍卖交易影视作品和设备;可以组建影视投资基金,以市场化的模式投资各类影视产品。

    第五,着力培育文化消费市场,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按经济学原理,支柱产业增加值应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以上。目前,重庆文化产业占比是3.2%。按现在全市经济年均增长12%,文化产业年均增长15%以上测算,5年时间这一占比就可提高到5%。这需要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化、市场化,切实激活文化消费。一般而言,人均GDP在5000美元至1万美元的阶段,是文化产业的黄金发展期。在人均不足3000美元的地区,文化产业才刚萌芽,谈不上大发展。这些地区更多的是需要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需要各大院团以政府采购的方式下基层为群众无偿演出,而不是寄希望于在文化产业发展上赚钱。人均超过1万美元的地区,文化消费会有市场,文化产业将得到长足发展。这些地区就应该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市场化,少搞政府补贴性项目,通过产业化,多出特色和精品剧目,用优秀作品吸引人,带动消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只有焕发全民族的文化激情,以全民族文化素质和文化意识的提升,才能汇聚起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正能量,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全市广大文化工作者要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改革创新、锐意进取,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促进“科学发展、富民兴渝”再立新功。 源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 开云手机登录入口,开云(中国)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