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戏歌的发展看戏曲艺术的创新表达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24-10-24
赵 倩
近年来,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风、国潮成为文化消费的热门关键词,诸如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音乐综艺《国乐大典》、河南卫视晚会《元宵奇妙夜》等文艺作品或文化类节目,因充分展现了以传统服饰、音乐、戏曲、舞蹈等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而成功“出圈”。以《赤伶》《虞兮叹》《牵丝戏》《探窗》《伯虎说》等为代表的戏歌,也成为这股国潮热中的“明星”——谭晶演唱的《赤伶》、黄龄演唱的《牵丝戏》和“上戏416女团”演唱的《探窗》等戏歌,在网络上深受广大观众欢迎,播放量均超过千万次。中国传统戏曲借助戏歌的广泛传播,焕发出更为强劲的活力,成功收获了一大批年轻粉丝。
作为现代学科分立语境下,戏曲与音乐两个艺术门类相互借鉴、融合的产物,戏歌其实是一种戏曲音乐(主要是唱腔或器乐音乐)与现代歌曲(更多为通俗歌曲)融合创新的艺术形式。20世纪60年代,作曲家姚明以京剧音乐元素为核心创作的毛泽东同名诗词歌曲《咏梅》,被公认为是第一首戏歌作品。此后的不同时期,《故乡是北京》《说唱脸谱》《梦回唐朝》《中国功夫》《新贵妃醉酒》《身骑白马》《我是中国人》《粉墨》《美丽心跳》等戏歌,不仅推动了中华文化的传播、体现了戏曲与音乐的创新发展、丰富了大众的审美体验,更成为戏歌发展历程中的代表作,为当下戏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戏歌之所以能够获得现代年轻人的青睐,一方面是因为党和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大力扶持,尤其是受到近年来持续开展的非遗保护工作的积极影响;另一方面是由于戏歌的歌词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多样、传播渠道多元等特点,符合年轻一代个性化的身份认同、情感表达以及多样化的审美趣味和社交需要。
首先,歌词内涵丰富。戏歌的歌词经历了从产生之初对戏曲艺术、地域文化的推介和宣传,到表达人民情感、抒写时代精神、讲好中国故事以及唤起国人文化自信的功能转变。比如,京剧、昆曲融合的戏歌《赤伶》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心怀民族大义的民间戏曲名伶舍身杀敌的感人故事,一句“位卑未敢忘忧国,哪怕无人知我”让人动容——即便自己地位卑微,也不忘国家忧患,即使自己的付出无人知晓,也心甘情愿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抗争。豫剧戏歌《谁说女子不如男》则将豫剧故事进行改编,在原有唱词基础上新增了“你呀,代父从军的姑娘,经过漫漫长夜啊,是否也曾经害怕?天亮拥抱美丽新世界,她们肩并肩向前,不要再回到从前”等歌词,唱出了现代女性的独立意识以及与男子比肩的坚定自信。融合了花鼓戏的戏歌《长沙味道》,主要讲述了长沙地道的人间烟火味。这首以“振兴湖南文旅、弘扬湖湘文化、唱响魅力长沙”为目的的作品,上线不久,播放量就达数百万次。而京剧戏歌《纵横天地间》表达了强烈的自豪感,其中“星辰寰宇谱诗篇”和“神舟纵横游天际,嫦娥揽月舞婵娟”等歌词,充分体现了我国在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卓越成就和探索精神。
其次,表现形式多样。多年来,戏歌的艺术表现形式随着音乐形式与科技的发展出现了多样化的舞台样式,让观众的听觉和视觉体验得到了更为深刻的满足与享受。其中,大部分戏歌巧妙地融合了歌曲和戏曲的演唱方法,比如,《回马枪》的副歌部分,“我愿为你一生守边疆,我学会那本领回马枪”,便运用了戏曲特有的咬字和发声技巧,让观众感受到不同演唱风格间的张力所带来的绝妙美感。《武家坡2021》开篇唱出的“三姐,千错万错,乃是为夫一人之错”,则使用了京剧的念白来演绎。此外,有的戏歌还在伴奏形式上有所创新,用乐队为演唱者伴奏,比如,京剧名家于魁智、李胜素演唱的戏歌《冰雪华光》,选择了编制齐全的西洋交响乐队进行伴奏;华阴老腔戏歌《华阴老腔一声喊》《将领》等,则让摇滚乐队与华阴老腔乐队同台合作。一些戏歌作品在舞台呈现上也很下功夫,利用古风妆造及场景搭建等营造出唯美效果,提升大众对戏歌的接受度。在越剧戏歌《游山恋》中,吴越方言的融入、轻纱屏风的使用等,都有助于呈现中国古典美学意象,使观众在一个多感官的艺术场域中,聆听并感受到了绵姜与纪苏公子的爱情。
最后,传播渠道多元。戏歌在年轻人中广泛流传,离不开多元化传播渠道的支撑。近年来,一些主流媒体或专业音乐媒体纷纷举办相关活动,为戏歌的创作、演唱与传播提供平台支持。2017年,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和音乐频道联合打造了大型戏歌视听节目《中国戏歌》,邀请文化学者、知名艺术家等进行歌曲推介,并邀请知名歌手或戏曲名家现场演唱。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又推出了原创戏歌音乐唱演节目《文脉传承·戏韵流芳——国风超有戏音乐会》,以“国风音乐+国学+城市印象”的形式,邀请越剧、甬剧演员与国风音乐人交流互动,挖掘传统戏曲与流行音乐融合的无限可能,以新颖活泼的手法,生动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新风貌。戏曲名家、知名歌手、影视明星的加入,也进一步提升了戏歌传播的效果。比如,《游山恋》的表演就由越剧名家陈丽君与知名艺人鞠婧祎共同完成;《华阴老腔一声喊》则邀请华阴老腔非遗传承人与知名歌手谭维维一同演唱。
作为一种歌曲形式,戏歌在数十年的艺术变迁中,始终体现了传统与现代融合的生产机制,并以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探索着中国古风韵味的时代表达,让当下年轻人从中获得了别样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如今,戏歌已经成为不少年轻人追崇的时尚文化,这也反映了年轻一代对于传统文化创新表达形式的喜爱和认可。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源自:中国文化报
近年来,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风、国潮成为文化消费的热门关键词,诸如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音乐综艺《国乐大典》、河南卫视晚会《元宵奇妙夜》等文艺作品或文化类节目,因充分展现了以传统服饰、音乐、戏曲、舞蹈等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而成功“出圈”。以《赤伶》《虞兮叹》《牵丝戏》《探窗》《伯虎说》等为代表的戏歌,也成为这股国潮热中的“明星”——谭晶演唱的《赤伶》、黄龄演唱的《牵丝戏》和“上戏416女团”演唱的《探窗》等戏歌,在网络上深受广大观众欢迎,播放量均超过千万次。中国传统戏曲借助戏歌的广泛传播,焕发出更为强劲的活力,成功收获了一大批年轻粉丝。
作为现代学科分立语境下,戏曲与音乐两个艺术门类相互借鉴、融合的产物,戏歌其实是一种戏曲音乐(主要是唱腔或器乐音乐)与现代歌曲(更多为通俗歌曲)融合创新的艺术形式。20世纪60年代,作曲家姚明以京剧音乐元素为核心创作的毛泽东同名诗词歌曲《咏梅》,被公认为是第一首戏歌作品。此后的不同时期,《故乡是北京》《说唱脸谱》《梦回唐朝》《中国功夫》《新贵妃醉酒》《身骑白马》《我是中国人》《粉墨》《美丽心跳》等戏歌,不仅推动了中华文化的传播、体现了戏曲与音乐的创新发展、丰富了大众的审美体验,更成为戏歌发展历程中的代表作,为当下戏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戏歌之所以能够获得现代年轻人的青睐,一方面是因为党和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大力扶持,尤其是受到近年来持续开展的非遗保护工作的积极影响;另一方面是由于戏歌的歌词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多样、传播渠道多元等特点,符合年轻一代个性化的身份认同、情感表达以及多样化的审美趣味和社交需要。
首先,歌词内涵丰富。戏歌的歌词经历了从产生之初对戏曲艺术、地域文化的推介和宣传,到表达人民情感、抒写时代精神、讲好中国故事以及唤起国人文化自信的功能转变。比如,京剧、昆曲融合的戏歌《赤伶》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心怀民族大义的民间戏曲名伶舍身杀敌的感人故事,一句“位卑未敢忘忧国,哪怕无人知我”让人动容——即便自己地位卑微,也不忘国家忧患,即使自己的付出无人知晓,也心甘情愿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抗争。豫剧戏歌《谁说女子不如男》则将豫剧故事进行改编,在原有唱词基础上新增了“你呀,代父从军的姑娘,经过漫漫长夜啊,是否也曾经害怕?天亮拥抱美丽新世界,她们肩并肩向前,不要再回到从前”等歌词,唱出了现代女性的独立意识以及与男子比肩的坚定自信。融合了花鼓戏的戏歌《长沙味道》,主要讲述了长沙地道的人间烟火味。这首以“振兴湖南文旅、弘扬湖湘文化、唱响魅力长沙”为目的的作品,上线不久,播放量就达数百万次。而京剧戏歌《纵横天地间》表达了强烈的自豪感,其中“星辰寰宇谱诗篇”和“神舟纵横游天际,嫦娥揽月舞婵娟”等歌词,充分体现了我国在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卓越成就和探索精神。
其次,表现形式多样。多年来,戏歌的艺术表现形式随着音乐形式与科技的发展出现了多样化的舞台样式,让观众的听觉和视觉体验得到了更为深刻的满足与享受。其中,大部分戏歌巧妙地融合了歌曲和戏曲的演唱方法,比如,《回马枪》的副歌部分,“我愿为你一生守边疆,我学会那本领回马枪”,便运用了戏曲特有的咬字和发声技巧,让观众感受到不同演唱风格间的张力所带来的绝妙美感。《武家坡2021》开篇唱出的“三姐,千错万错,乃是为夫一人之错”,则使用了京剧的念白来演绎。此外,有的戏歌还在伴奏形式上有所创新,用乐队为演唱者伴奏,比如,京剧名家于魁智、李胜素演唱的戏歌《冰雪华光》,选择了编制齐全的西洋交响乐队进行伴奏;华阴老腔戏歌《华阴老腔一声喊》《将领》等,则让摇滚乐队与华阴老腔乐队同台合作。一些戏歌作品在舞台呈现上也很下功夫,利用古风妆造及场景搭建等营造出唯美效果,提升大众对戏歌的接受度。在越剧戏歌《游山恋》中,吴越方言的融入、轻纱屏风的使用等,都有助于呈现中国古典美学意象,使观众在一个多感官的艺术场域中,聆听并感受到了绵姜与纪苏公子的爱情。
最后,传播渠道多元。戏歌在年轻人中广泛流传,离不开多元化传播渠道的支撑。近年来,一些主流媒体或专业音乐媒体纷纷举办相关活动,为戏歌的创作、演唱与传播提供平台支持。2017年,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和音乐频道联合打造了大型戏歌视听节目《中国戏歌》,邀请文化学者、知名艺术家等进行歌曲推介,并邀请知名歌手或戏曲名家现场演唱。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又推出了原创戏歌音乐唱演节目《文脉传承·戏韵流芳——国风超有戏音乐会》,以“国风音乐+国学+城市印象”的形式,邀请越剧、甬剧演员与国风音乐人交流互动,挖掘传统戏曲与流行音乐融合的无限可能,以新颖活泼的手法,生动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新风貌。戏曲名家、知名歌手、影视明星的加入,也进一步提升了戏歌传播的效果。比如,《游山恋》的表演就由越剧名家陈丽君与知名艺人鞠婧祎共同完成;《华阴老腔一声喊》则邀请华阴老腔非遗传承人与知名歌手谭维维一同演唱。
作为一种歌曲形式,戏歌在数十年的艺术变迁中,始终体现了传统与现代融合的生产机制,并以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探索着中国古风韵味的时代表达,让当下年轻人从中获得了别样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如今,戏歌已经成为不少年轻人追崇的时尚文化,这也反映了年轻一代对于传统文化创新表达形式的喜爱和认可。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源自: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