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共生 戏韵无间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24-10-11   

——从第二届全国小剧场戏剧优秀剧目展演看小剧场演艺的发展态势

  罗  丽
  日前,第二届全国小剧场戏剧优秀剧目展演在江苏苏州举行。23部展演剧目在11天里连续上演,既保持了小剧场戏剧的探索品格与创新精神,也呈现出多元共生、戏韵无间的艺术姿态,彰显了大小舞台之间互融互通的发展态势,更逐步实现城市戏剧空间、小剧场演艺与市民日常生活的融合对接。
  并未失落的探索品格与思辨精神
  一直以来,相对于传统的主流戏剧,小剧场的戏剧演出更为追求实验性、创新性,深深烙印着艺术探索品格和思辨精神。近些年,中国小剧场戏剧创作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探索热情欠缺、原创力不足、思辨色彩减弱等问题,但本次展演的话剧《邬达克》《12.3坪》《七日告白》、舞剧《可以亭》等一批作品,仍然较鲜明地体现出小剧场并未失落的探索品格与思辨精神。
  上海戏剧学院创排的话剧《邬达克》以外国建筑师邬达克漂泊动荡的一生为主线,探讨了身份认同、家国情怀、艺术理想等多重议题。《邬达克》整合繁多厚重的历史材料,以非线性叙事结构全剧,从个人遭遇、建筑作品、精神世界三个维度书写邬达克的命运。这使得剧中着墨的不只是邬达克这一个体,还有许许多多被裹挟在历史洪流中的“邬达克”。
  如果说《邬达克》是创作者通过外观时代来思考命运,《可以亭》则是通过内察人生来把握命运。作为本次展演唯一的舞蹈作品,北京舞蹈学院出品的《可以亭》通过“可以亭”这一意象,以充满古典意趣的舞蹈语汇和富有现代哲思的叙事视角,探讨了当代青年对人生该何去何从、“可以行,亦可以停”的思考。
  小剧场的探索与实践,见证着舞台艺术的原创力。创作者要秉持对艺术理想孜孜不倦的追求,要对当下关注的社会话题进行思考,才能对已有题材进行颠覆和重构。南通艺术剧院的话剧《七日告白》与福建人民艺术剧院的话剧《12.3坪》正是这样的作品。前者从当下大热的人工智能入手,以人死后将何去何从这个悬念贯穿全剧,探讨了人工智能与人类情感的碰撞,剖析了当代爱情与自我救赎的主题。后者通过两个家庭的故事,揭示了当代社会家庭关系以及代际伦理关系的失衡和异化。但无论是富裕家庭还是温饱家庭,剧中人物都面临着类似的人生课题和内心挣扎。
  持续进行的样式创新与技法实验
  沉浸式戏剧、肢体剧、多媒体戏剧、文献戏剧、小剧场戏曲……小剧场一直持续进行着样式创新与技法实验,不断实现舞台艺术表达形式的创新、不同演艺形态的实验融合、演剧空间样式上的开掘突破。本次展演包括8部小剧场戏曲作品,体现了不同的探索路径,有的是通过重构经典来焕发传统戏曲的时代光彩,有的在坚守优秀戏曲表演的同时尽力实现人物精神表达上的超越,有的则通过新创来寻求戏曲行当与当代表达的结合。
  扬州市扬剧研究所创排的扬剧《千里江山》讲述了关于名画《千里江山图》诞生的传奇故事。王希孟梦中奔波千里,以炽热真心描摹千里江山,宋徽宗也曾化身为鹤,翱翔天际,但他们面对自己的艺术热诚又做出不同的人生抉择。剧目以师徒两人镜像般的命运,探讨对艺术理想的终极之问,这一份跨越古今的艺术共鸣引人喟叹。广东粤剧院创排的小剧场粤剧《帝女花·一念》,在致敬经典粤剧《帝女花》的同时,也进行了大幅度的删削、剪裁、重构。创作者以长平公主和周世显情感上的生死离别为着力之笔,提取原作中“树盟”“庵遇”“香夭”三场核心唱段作为重点场次,不断强化原作主题。同时,充分利用戏剧的假定性和戏曲的自由时空,设置了一位带领观众穿越古今的素衣女子,还有4位在剧中跳进跳出、夹叙夹议的侍女,把间离效果发挥得淋漓尽致。
  以跨文化改编的思路进行小剧场戏曲创作也是近年的热点,包括通过对外国经典进行本土化创作,开启戏曲创作的新视界、新思考。浙江京昆艺术中心出品的京剧《王者俄狄》,根据古希腊经典悲剧《俄狄浦斯王》改编。北京京剧院出品的京剧《吝啬鬼》,则改编自法国剧作家莫里哀的同名喜剧,将故事背景放在中国古代,在人物形象、剧本结构等方面进行了本土化与京剧化处理。还有一些作品,更突出表现为从形式和身体出发进行舞台实践。比如,西安话剧院出品的话剧《朱尔旦》,以戏曲化的肢体语言作为主要呈现方式,追求舞台的写意化表达。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出品的《鹬·蚌·鱼》,展示出浓郁的中国古典韵味,运用大量“偶”的形象来辅助肢体动作的表现,并借鉴背旗、圆场、云手、马步、锣鼓等戏曲元素来丰富人物形象。上海木偶剧团出品的皮影戏《九色鹿》,尝试探索皮影、荧光等的共同呈现,创新构建了皮影艺术的三维立体空间。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保护传承中心推出的多媒体皮影戏《人鱼姑娘》,也是在传统皮影戏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多媒体技术。皮影戏曾一度被认为是电影发明的先导,如今,影像技术又助力古老的皮影戏重塑舞台和革新技艺。这种艺术门类之间的相互启迪和谋求新变的探索,正是小剧场艺术所高度重视的。
  不断开拓的演艺空间与大众接受
  近年来,小剧场演艺蓬勃发展。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小剧场演艺新空间演出达18.69万场次。作为面向广大观众的新型城市演艺形态,小剧场演出以其多元性、灵活性,积极参与到城市文化生态的构建和文化业态的创新中。随着深化文化产业发展的系列扶持政策出台,以及舞台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小剧场戏剧正不断开拓演艺空间,并被越来越多的大众接受。而要实现小剧场戏剧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保障作品的艺术质量,从而提升市场口碑、提高观众流量。文学改编和经典重现是小剧场作品创作的有效途径。本次展演中,既有创作演出多年的经典作品,也有通过文学改编呈现于舞台的佳作,体现了小剧场作品对市场和观众的深度体察。
  晓角话剧研进社出品的话剧《二月廿九》是编剧李宇樑于1993年创作的独角戏。该剧深刻探讨了家庭关系、亲情纽带以及老年人的生活状态等社会问题。如今,全球很多国家都面临严峻的老龄化问题,该剧也展现了创作者的前瞻意识与敏锐触角。国家话剧院出品的《比萨斜塔》由俄罗斯剧作家娜杰日达·图普什金娜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多年打磨,这一作品已经非常本土化,剧中甚至用丈夫和妻子来代替人物的名字,使得故事更具普遍性和代表性,引发观众对人性、情感以及婚姻本质的深刻思考。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出品的单人独幕剧《夜晚的潜水艇》改编自青年作家陈春成颇具人气的同名短篇小说。在这部作品中,人们面对现实,不得不舍弃某些宝贵的东西。但创作者对于这种成长中的取舍,整体保持了哀而不伤的基调,没有对舍弃进行过于悲情的渲染,而是更为坦然地面对这种“交换”。广西戏剧院出品的桂剧《花桥荣记》改编自白先勇的同名短篇小说,全剧尽管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但小人物的命运被历史大潮的不确定性裹挟向前,此中的无力感与前途的未知性推动了戏剧进程,被时代和命运抛到异乡之人的悲剧,则让作品后劲十足、余韵悠长。
  总体而言,本次展演涵盖话剧、戏曲、舞剧、儿童剧、皮影戏等多个剧种,作品整体呈现出创作者努力在小众先锋与大众接受之间保持平衡,面对大时代、新气象也能较好地处理个人情感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同时,对于小剧场戏剧的艺术本体能够把握好守正与创新的尺度,关注到小剧场的市场需求和城市演艺新空间的发展。
  (作者系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源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 开云手机登录入口,开云(中国)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