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高的精神 隽永的形象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17-06-16   

大型河北梆子现代戏《李保国》创排感想

  2016年4月10日,河北农大教授李保国猝然离世,令无数人痛心不已。习近平总书记对他的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在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中产生强烈反响。自此,李保国这个带有鲜明时代烙印、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名字,成为一种力量、一种精神,在华夏大地激荡奔涌。以文艺形式塑造这一典型形象、讴歌崇高精神,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用河北梆子这一传统戏曲形式,把李保国的事迹搬上舞台,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今年1月18日开始,河北梆子现代戏《李保国》在广大城乡巡回演出,从燕赵大地到首都北京,从乡村舞台到城市剧场,每到一处都座无虚席,每到一处观众无不感动流泪。伴随着一段段高亢激越、荡气回肠的梆子声腔,那个看上去比农民更像农民的李保国教授,那个人们心中的亲切形象,仿佛又回到了我们面前。
  一段英模事迹成就一部重要作品,一部重要作品诠释一段英雄传奇。李保国是近年来影响最为广泛的重大典型之一。他心系群众的为民情怀、奋发作为的责任意识、无私奉献的价值追求,是时代精神的生动写照。创作河北梆子《李保国》,就是为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李保国先进事迹的重要批示精神和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发挥戏曲这一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通过艺术再现李保国在平凡岗位上创造的不平凡业绩,让李保国精神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在全社会汇聚起奋进向上的正能量。这部作品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和热烈反响,专家称赞该剧创造了传统戏剧反映英模人物的新经典。一部由河北梆子这门传统艺术形式演绎现代英模人物的作品,能够产生如此大的影响,有很多地方值得深思和总结。透过作品,感悟使命,有几点体会,与大家分享。
  这是一次对时代典型的深刻诠释。李保国是“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认真学习领悟,反复揣摩深思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批示精神,我们对李保国的典型意义和内涵逐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李保国同志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党和人民的事业至上,淡泊名利、坦荡无私,不求回报、不计得失,为人民做出了不朽的业绩,用模范行动和人格力量,对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作出了楷模式的解答;李保国同志永攀科技高峰,把科研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实验室建在农田果园里,把论文写在太行山上,把科研成果转化成了实实在在的生产力,走出了当代知识分子成长、成才、成功的典范之路;李保国同志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志,创造了科技扶贫的新模式,不仅富了百姓,而且绿了荒山,为帮扶地区增加了脱贫发展的内生活力,被誉为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的这些精神品格和崇高风范,就是河北梆子《李保国》的“魂”。该剧通过农民受灾、保国进山、开山造地、带病救援等动人情节,把一位闪耀着精神光芒、有着丰富情感的李保国形象呈现在舞台上,使观众不仅得到艺术的享受,更得到了思想启迪和精神升华。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激情勃发、波澜壮阔的伟大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处处都有创新创造的伟大业绩,时时都有感天动地的伟大精神。文艺作品就应该像河北梆子《李保国》这样,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讴歌时代精神,礼赞时代英雄。这是文艺工作应有的担当,也是文艺作品生命和价值的根本体现。
  这是一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的生动实践。人民的需要是文艺的根本价值所在。马克思指出,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很多时候,作品主人公的原型十分感人,但创作出来的作品却缺乏感染力。这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作品与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有差距,没有触动人民群众的真情实感。李保国是令人敬仰的时代楷模,他是农民群众最亲最近的人,是“咱老百姓的教授”。河北梆子《李保国》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就是因为该剧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从艺术的角度,站在群众的立场,把人民心中“李教授”的形象搬上了舞台,让大家有了“我们的农民教授又回来了”的感受。在创作过程中,我们没有刻意拔高李保国形象,而是生动地表现了李保国与人民相处的感人故事,与人民相交的真挚感情,台词中没有讲空话、大话,而是讲老百姓的白话、真话、实话。可以说,作品真正把故事讲到了人民心坎上,用感情扣动了人民的心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既要反映人民生产生活的伟大实践,也要反映人民喜怒哀乐的真情实感。文艺作品就应该像河北梆子《李保国》这样,坚持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关照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成为在人民中传之久远的精品力作。
  这是一次传统艺术创新发展的有益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戏曲艺术因其来自民间的声腔曲调和善恶分明的表达方式,与中华民族的审美和情感有着天然的亲近。河北梆子《李保国》用符合当代审美需求的传统艺术形式演绎现代英模人物,其创新之处就在于,表现方式上,既坚持了传统戏曲的程式,又充分运用了话剧等现代戏剧的表现手法;音乐唱腔方面,既把中国戏曲艺术的魅力,特别是河北梆子善于表达高亢激昂之情的艺术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又融入了多种民间音乐的元素,增强了音乐烘托氛围、表达情感的效果;舞美设计方面,将戏曲的写意与LED场景呈现有机结合,虚实互动,增强了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部作品使我们感受到了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进一步增强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同时,也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创新是文艺的生命。传统艺术必须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与时代精神相契合,与当代审美相适应,才能焕发出新的艺术生命力。当前,中央正在组织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大力推动戏曲艺术的振兴,总结推广河北梆子《李保国》创作生产方式方法,对打造更多既有传统艺术魅力,又有时代价值的优秀作品,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这是一次对文艺队伍思想作风的有力锤炼。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文艺要塑造人心,创作者首先要塑造自己。出演英模人物的戏剧,既是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更是接受教育,实现思想升华的过程。用李保国精神演李保国,这是每一个演员的实际行动,也成为大家的共同心声。河北梆子《李保国》的每一个主创,都深深地明白自己担负的责任和使命,他们全心投入创排工作,研究剧本到深夜是家常便饭,连续十几个小时不间断排练是工作常态。特别是组织巡演时,不论是冒着风雪,还是顶着烈日,没有人请假怠工,没有人叫苦喊累。他们这种拼搏的精神,是源于对李保国的崇敬,源于对李保国精神的认同和践行,源于演英雄学英雄当英雄的思想升华。这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戏曲工作者、文艺工作者不仅要在舞台上演好英雄,塑造光辉的英雄形象,更要学英雄,用自己的行动实践弘扬英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德艺双馨,真正实现艺术创作的提升、思想精神的升华,才能铸就感人至深的传世精品。
  回顾这部作品讲述的故事,如同打开了一本“两学一做”的生动教材。李保国精神彰显的信念的力量、创新的力量、奋进的力量、人格的力量弥足珍贵。我们应不断从典型人物中汲取养分,用生动的笔触抒写,用真挚的语言叙述,用丰富的形式弘扬,使学习宣扬典型成为铿锵有力的时代强音,激励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源自:《光明日报》( 2017年06月15日 02版)
    作者:田向利 系河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版权所有 © 开云手机登录入口,开云(中国)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